品牌团学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在线 -> 品牌团学活动 -> 正文

威尼斯5994:中德合璧育英才 实现“1+1>2”

作者:新华网 发布日期:2017-12-08 浏览:

新华网北京12月8日电 日前,由新华网主办的第八届“大国教育之声”论坛活动在京举办。本届论坛以“从‘新’开始 变即永恒”为主题,探讨教育事业迎来的发展契机。

活动中,威尼斯5994党总支书记王江忠接受了采访,以下是本次采访的精彩内容:

主持人:恭喜威尼斯5994在本届大国教育之声盛典中斩获“2017年度·品牌竞争力中外合作院校”这个奖项,请您介绍下学校的基本情况?

王江忠:威尼斯5994是由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共同组建、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是国内较早举办中德合作办学的,纳入了中德两国政府间教育合作项目框架,属于德国政府“对未来投资项目”的一部分,得到了德国教研部及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的重点资助。学院自2001年开始创建,2003年正式纳入教育部统一招生,至今已有16年了。这16年来,学院从开始的一所合作院校(帕德帕德博恩大学),一个本科专业、一个合作办学项目、一个办学层次(本科)、单向学生流动,发展到现在有五所合作院校(帕德博恩大学、锡根大学、科布伦兹应用科技大学、西鲁尔大学、伊尔梅瑙工业大学)、三个本科专业、十三个合作项目、两个合作层次(本科、硕士)并双向学生流动。每年的招生也由当时的一个教学班,到现在每年招生200-300人,8-12个教学班,在籍学生1100人规模。目前,已培养毕业生1800名左右,毕业生中很多继续在世界一流的德国精英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很多在德国实现就业,还有很多毕业生在国内企业特别是德资企业,以及高校、政府等就业或自主创业,情况一直很好。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2年开始,基于德国对学院办学的高度认可,德方每年选派几十名德国硕士生到威尼斯5994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这也为学院德语教学和文化交流等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16年来,学院的办学可以说起步早、起点高、进步快、进展好!之所以这么说,这与我们恰当、科学的办学思想和定位是分不开的。

威尼斯5994的办学方向和定位,是以“融汇东西文化精髓,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为办学宗旨,以“引进、融合、创新、提高”为办学理念,将威尼斯5994建成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外师生交流的平台,中德交流合作的桥梁,中外合作办学的窗口。学院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借鉴吸收德国先进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经验,引进优质的德国教育资源,培养具有中德两国文化背景、中德两种语言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中德两国的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人力资源。

主持人:现在国际化办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和追捧,威尼斯5994是如何提供“中西合璧”教育的?

王江忠:教育无国界,最好的教育教学一定是同学们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是有益于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提升的,是与社会发展和个人身心成长相适应的。中外合作办学,集中了中西方优势教育资源,采取“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式,充分汲取中西方教育的长处,不仅培养要具有扎实学识、基础雄厚、精进钻研、严谨务实、吃苦耐劳的人才,更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团队精神、善于沟通、敢于挑战、未来需要的人才。既培养具有民族气概,又具有国际情怀的复合型、国际化的人才。因此,我们看到,随着教育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国际化和中西合璧的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家长及考生的认可。

如何实现教育国际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办学的优势,实现国际化培养和“中西合璧”的教育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合作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堂组织、考试方式,甚至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等,应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

具体到我们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我们的思路就是强强联合,整合优势资源,集合双方育人优势,奠定高质量育人的基础。

为了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青科大在威尼斯5994建院初期,就选择了学校强势专业与德方进行合作。大家知道,青科大前身是原化工部部属重点高校,是一所行业特色十分鲜明的高校。目前青科大的材料学、化学、工程学三个学科为ESI1%学科,即为全球前1%的学科,实力强劲。威尼斯5994的三个本科专业是机械、自动化和化学,属于以上三个学科,实力很强。而相应专业领域在德国,这其中,我们的合作院校中,帕德博恩大学的机械工程与应用化学专业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由德国联邦政府设立的横跨物理、化学、机械工程、信息工程和微电子技术等领域的ZESS传感器研发中心就设在锡根大学的电气工程与信息技术系。其它合作高校的相关专业亦在德国拥有较高的水平。

在培养模式方面,采取分段分部式培养,旨在充分挖掘中德各自在教育教学上的特长,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中西合璧教育的育人效率。

威尼斯5994“3+X”合作办学模式,“3”指的是头三年,“X”指的是后几年,是一个不太固定的数,因人而异。头三年在国内学习,强化学习德语,同时还要学专业技术课,打好语言和专业基础。在第四年,学习成绩合格的话,可以去德国大学继续学习。国内总的学制是四年,如果不出国,第四年在国内完成学业并毕业。

国内阶段采取与德国大学基本一致的课程计划,有一部分课程由德国教授亲自授课,学院拥有强大的德语师资队伍,聘请了多名全职外教,实施小班化德语强化教学。

在国内阶段我们的学生可以充分适应并领略国内大学通行的教学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和同学们熟悉的传统教学方式,尽可能多地让同学们多学些课程,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使他们打下扎实的专业和德语语言基础。

这一阶段,也是青年学生最美好的大学人生的开始,在他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国内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会让我们的同学对祖国有个更全面的了解,增强“四个自信”,并把自己的心牢牢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上。这里,根的含义,就是一个人牵挂最多的,心里最关心关注的地方。做为国际化人才,我们的毕业生可能会到世界各地去工作、生活。在大学的国内学习阶段,他们对国内社会有了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对周围环境有了更多的关注,建立起了相对稳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学、亲朋和老师的感情纽带也更为牢固,所有这些联系加起来就是他们的根。这个根是吸引他们将来回国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不管将来他们身在何处,也必然会心系祖国,这是一种自然的牵挂。所以,国内学习阶段使他们有了牵挂,心有所向,将来当他们回国之后也不会觉得陌生,比较容易适应。

当然,在国内教育阶段,还会有大量的德国外教直接参与国内的教学。在德语教学中,我们每年有七八名长期外教,有多名语言实习生,另有几十名来华硕士生参与到语言学习中。在专业课教学中,每年也会有三、四十人次的德国教授、专家来院授课、讲学。他们的到来,也为同学们后面在德国的学习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和衔接,为同学们奠定了语言、专业及文化的基础。

国外的学习阶段也是非常宝贵的,毕竟中德两国的大学教育还是需要互相借鉴和学习的,尤其在工科领域,德国大学有其独特优势,特别是在实践方面。因此,学生有必要在国外学习一段时间,可以学到德国技术的精华。另外,出国学习可以在德国社会有亲身的体验,这种熏陶在国内也是很难复制的,包括对文化的体验,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领悟,这种感悟只有在国外学习生活过一段时间才可能获得。只有这样,中德两国的优秀文化才能集于一身,成为在中德两国技术合作中游刃有余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主持人:您认为,中外合作院校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王江忠:刚才所说的中西合璧的教育,就有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结合问题。国际化是特色,本土化是基础。本土化是相对国际化而言的,没有国际化,就谈不上本土化。当然失去本土化的国际化,也就失去了教育国际化的有效支撑。要真正实现中西合璧的教育优势,必须使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真正使合作办学合二为一,合作而不是简单合并或叠加,要实现合作办学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那么如何实现国际化、本土化相结合,扬长补短,实现中西合璧呢?结合青科大威尼斯5994的办学实践,我认为,要至少做到以下六个融合。

一是专业设置和目标定位等方面的融合。我认为这是国际化和本土化良好结合并最终使合作办学开花结果、取得成功的前提。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校在合作办学方面不仅起步早,而且起点高、进展好、质量高。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得益于强强联合的专业设置,以及思路清晰、科学的人才培养定位,立足本土、接轨国际、融汇东西,对接一流,使专业设置与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与我们合作办学的初心相吻合。

二是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融合。教学计划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专业教学实施的依据,是复合型、国际化才培养的准绳,必须做好科学设计。威尼斯5994三个专业的计划大纲均是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中德两国实际,在中德相应专业计划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沟通,共同制定的。体现了德国标准,彰显了中国特色。中德互认学分,贯通连贯培养。

教学计划的融合,也带来教学内容和大纲的融合。我们在德育教学中,采用德语原版教材;公共课、基础课采用中方优秀教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章节及内容则由中德双方共同商定。

经过多年的磨合,已经形成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做到中德双方默契一致,形成合力,彰显了学院自己的教育特色,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可以看出,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融合,是国际化、本土化结合的基础。

三是师资队伍和教学组织等方面的融合。这是国际化、本土化结合的根本。中德学院的师资主要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院自有师资,包括三个专业归国的德国博士、特聘教授、专家、专业负责人和其他国内外引进的优秀师资,以及一个由二十人、全部在德国学习生活培训过的德语博士和硕士组成的、强大的德语教学中方教师队伍;另一部分是青科大其他学院如机电、自动化、信息、化学院等的教授、副教授,他们多为我们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第三部分则是来自德国的教授、专家,包括专业外教和德语外教。

国内学习阶段的这三部分师资,为了共同的目标,围绕培养计划和大纲,采取专业课教师中德双方 “结对教学”,德语教学中德 “接力教学”等灵活方式,并集中开展教研座谈例会,实现教学有效对接,共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另外一部分师资,则是在德国学习阶段,进行教育对接的德方师资。

四是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等方面的融合。兼顾双方教育优势和特点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应是国际化、本土化结合的保障。为此,学院积极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吸收德方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建立与德方相衔接的教学例行管理、学籍管理、外事管理等配套制度。创新教学方法、考试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拓展实践教学,充实自修环节,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激发同学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并形成了对中德双方优势资源融合培养的教学质量科学评估与监控机制,较好地保障了高效的教学运行,满足了中德两国从两国视野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要求。

在2005年与2010年,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专家组受德国政府的委托先后两次对威尼斯5994的办学情况进行了评估,对学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其评价结论认为“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资助的众多德国在海外办学的高校中,青岛科技大学和帕德博恩大学之间的合作是一个特别有抱负的项目,是中德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2006年4月,学院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估和复核验收,2014年又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评估。2015年10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教育和科研部曾在文件中,援引了威尼斯5994作为成功范例。

五是育人理念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融合。这是国际化、本土化结合的先导、催化剂和促进剂,是国际化和本土化融合的关键。观念理念的沟通与融合,在合作办学一开始就非常重要。“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志同道合,志趣相投,才能共创合作办学事业。合作过程中,学院也非常重视理念的沟通、文化的融通。既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又合作共赢、砥砺前行。注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中外教之间定期不定期的教研例会、下午茶歇,参加校、院及青岛市相关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进彼此信任和友谊。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双方也逐渐强化了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等价值认同。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积极创新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以“红色中德”建设为抓手,以“五有中德红色驿站”为载体,逐步打造联通海内外师生、校友的学院育人及服务新平台,也加强了思政教育。同时,结合德方宽泛的公民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塑造,培养学生自立自律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从各个方面增强同学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

通过“活力中德”学院师生体育文化节、中德博士论坛、中德学生夏令营、德语角、和谐中德文化节、驻青高校德语辩论赛、德国文化周、中德梦之夜、大学生辩论赛,以及“在党旗下成长”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红色中德”师德师风座谈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系列活动,在中德两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中外教之间产生积极影响,形成共鸣,也让两国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融合、沟通的作用,使中德师生在合作办学方面,形成比较一致的价值认同和理解,努力使学院成为党旗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中德师生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六是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等方面的融合。适和中德双方文化生活习惯和育人目标的良好的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是国际化、本土化结合的保证和润滑剂。因此,我们强化了服务意识,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教学科研和生活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为中心,以学院人才目标的实现为中心,努力打造浓郁的中德教育、生活文化氛围,提供师生适宜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保障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后勤服务的快捷响应机制;形成了中德联合管理委员会、学院党政联席会、院务会、党总支委员会、理论中心组、专兼职辅导员、专兼职班主任、年级联系领导、语言班主任、学业指导老师等一系列学院正常运行和保障的制度。党政工青妇,学好才算数!教学上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行政上努力则做到服务高效,持续推动了学院育人环境的改善,推进了育人质量的不断提升。

主持人:能否具体介绍下学院学生的就业率和学校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所做的工作?

王江忠:至2017年,威尼斯5994共培养毕业本科生1800名左右,其中600名同时在德国高校毕业(国外在毕业时间上,相对国内要滞后几年),分别获得帕德博恩大学、锡根大学、科布伦兹应用科技大学和西鲁尔大学的学士学位。这些国外的毕业生中有80%以上继续在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帕德博恩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锡根大学和伊尔梅瑙工业大学等15所德国精英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最近几年随着在山东省内已开始一本招生且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出国率近年也持续提高。预计接下来几年开始,国外的毕业生和读研毕业生的数量将大幅上升。

关于国外学生的最终就业情况,据学院对国外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就业跟踪情况,这是不完全调查,30%左右在德国本土企业就业,例如博世、大众、奔驰、舍弗勒、大陆集团等制造型企业,15%左右在德国大学工作或带薪攻读博士学位,5%左右留在德国创业,30%左右回国选择知名徳企就业,例如大连大众、天津大众、戴姆勒中国、宝马中国、奥迪中国、巴斯夫中国等,20%左右进入中国政府机关、高校、研究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

未出国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除了一部分通过考研或推荐免试保研继续深造外,大部分选择直接就业。有的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有的在国内德资企业,有的在国企、民企上班,总体情况很好。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创业,也表现出了超强的适应性和能力。

我这还有一组最近几年的总体读研统计: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届学院国内外毕业生总的读研率分别是49%、46%、49%、58%、55%、48.2%。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学院在德国慕尼黑工大攻读硕士、博士的威尼斯5994毕业学生大约近百人。我们的同学在当地口碑很好,并成为慕尼黑地区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团的主要组成人员。学生良好的就业情况也印证了我们的人才培养定位准确、模式先进、质量优良的学院特色。

至于有没有什么促进就业的措施,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中德双方良好的合作和中德双方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具体针对就业工作,学校和学院也做了一些必要工作。如,开设创业创新指导课、职业规划课、建立职业导师制、加强实践实习环节教学的“双柱式”培养、校院校园专场招聘会等等,也都客观上促进了就业。

Baidu
sogou